采自广西南丹县某一洞穴的里湖高原鳅。
采自广西武鸣县某一洞穴的无眼岭鳅。
在形式各异、千姿百态的洞穴里,存在着另一个奇妙的世界。
盲鱼、盲虾……这些在地下河中生活的洞穴水生物很多都不被人类所认知。近日,中法探险家联合在广西河池洞穴探险时,发现盲鱼和盲虾等珍稀洞穴水生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这种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的珍稀洞穴水生物有哪些?研究它们有什么意义?如何才能有效保护?科技日报记者为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什么生物最易危
广西是中国具有独特地质环境的省区,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之一。在广西喀斯特地貌分布有众多的洞穴,这一环境使其蕴藏着中国种类最多的洞穴鱼类。
“从贵州荔波大小七孔到广西河池金城江拔贡镇这一河段沿岸,分布着很多喀斯特洞穴,有5到6个种类的盲鱼生活在这些洞穴中。从公布的照片来看,这次洞穴探险活动发现的其中一种盲鱼是里湖高原鳅。”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研究员蓝家湖说。
长期从事洞穴鱼类研究的蓝家湖走遍了广西喀斯特地区的山山水水,在30多个县的300余处洞穴采集标本,并发现30多个洞穴盲鱼新种。他认为,洞穴鱼类大部分种类分布范围狭窄,具有生长缓慢、繁殖力低、种群数量少、抗干扰能力低等特点,是一个易危的生态类群,需要特别的关注和保护。“物以稀为贵,数量少所以才珍稀。”蓝家湖说。
“洞穴水生物包括鱼类(盲鱼)、虾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主要就是鱼和虾两类,盲鱼是洞穴鱼类的典型代表。”长期从事广西喀斯特地区洞穴生物研究的广西师范学院研究员杨剑博士介绍说。中国洞穴鱼类100余种,广西洞穴鱼类就有近70种。杨剑认为,研究和保护这些洞穴水生物对于了解喀斯特地貌区物种进化机制和生存状况有着重要意义。这既为研究洞穴动物的适应、扩散和进化机制打下基础,也为开发洞穴鱼类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致危原因有哪些
“上个世纪原本在很多地方存在的洞穴鱼类近年来慢慢消失了。”蓝家湖对洞穴鱼类现状表示担忧。他说,近年对洞穴鱼类标本采集的经历表明,很多标本现在都很难再采集到。
调查发现,桂西北的一个溶洞在未开发洞穴旅游前,当地群众常在洞内捕捞到鸭嘴金线鲃,而成为旅游景点的洞内,现安置了很多灯光,鸭嘴金线鲃很难找到了。“人为活动对于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典型洞穴鱼类生活在黑暗无光的洞穴中,已经高度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显然,灯光对于这些鱼类的生存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蓝家湖说。
在2015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中,裸腹盲鲃等4个洞穴鱼类被列为“极危”,无眼金线鲃等7个洞穴鱼类被列为“濒危”,鸭嘴金线鲃等20个洞穴鱼类被列为“易危”,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洞穴鱼类数据缺乏。
“整体而言,包括洞穴鱼类在内的这些洞穴水生物处于易危的状态,也就是一不小心,就可能濒危,非常脆弱。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物种很可能会灭绝。”杨剑说。
他认为,垃圾堆放、牲畜圈养、生活和农业污染、钟乳石的采集、户外探险活动等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外来物种的影响,旅游开发、采矿、修路、人畜饮水水源的开发利用等工程建设,盲鱼、盲虾等遭到大量捕捉,这些都是洞穴水生物致危的原因。
当务之急是形成多样性编目
对于大多数处于易危状态的洞穴水生物来说,如何才能有效保护?
“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对洞穴及洞穴水生物的研究水平,加快研究进展,形成洞穴水生物多样性编目,使洞穴水生生物受到更多的重视。”杨剑说。
蓝家湖也表示,由于缺乏相关调查资料,还有很多处于濒危状态急需获得保护的洞穴鱼类。目前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急需完成,以确立中国洞穴鱼类的濒危状况及其评价等级。
此外,杨剑认为,建立更多的洞穴水生物保护区和加大洞穴水生物保护力度;加强舆论宣传与教育,提高保护和监督意识;完善法规和加大执法力度等也是保护珍稀洞穴水生物的必要措施。
2008年3月,凌云洞穴鱼类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批准建立,这是我国首个以洞穴珍稀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成立的目的是把那些生活在地下但已逐渐失去自然屏障庇护的珍稀水生生物,用法律法规进行有效保护。最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内目前存在凌云高原鳅等8个种类的保护物种,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洞穴珍稀鱼类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广西凌云洞穴鱼类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负责人许秀熙说。
许秀熙表示,当前自然保护区洞穴鱼类的保护工作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相关人才紧缺、科研成果匮乏等等。“洞穴珍稀水生物的保护,不能单独依赖于某一项举措,而是要综合施策。”杨剑说。(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章摘自科普中国